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开学第一课!沉浸式音乐党课《歌声中的大别山》用歌声浸润心灵

发表时间: 2025-09-02 来源:管理员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深入信阳革命老区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传承赓续红色血脉,9月1日新学期开学之际,我院打造的沉浸式音乐党课《歌声中的大别山》,面向新县高中师生开讲,为老区学子送上直抵心灵的“开学第一课”,让大别山精神在歌声中代代延续。

互动演绎,穿越时空的红色对话

当1947年的红军宣传员“穿越”到2025年的直播间,当红色歌谣在耳畔响起,一场兼具互动感与教育意义的红色课堂正在河南大别山干部学院第一报告厅上演。

“你们是谁?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怎么拿着和我家一样的歌谣本?”当学院特聘教师桂乐音在“直播间”唱起《八月桂花遍地开》时,全场灯光骤灭。三位身着旧式灰布军装的“红色宣传员”——张文杏、周小妹、王石头,带着泛黄的歌谣本“穿越”而来,勾起现场师生们的好奇心。大家跟着桂乐音猜测身份,伴随悠扬曲调,在歌声浸染中与“穿越者”对话,沉浸式感受战火纷飞却热血沸腾的的峥嵘岁月。

《歌声中的大别山》打破传统讲授模式,以“歌谣叙事+历史重现+精神解码”的创新表达,将镌刻着时代印记的《黄安谣》《八月桂花遍地开》《送郎当红军》等大别山区经典红歌作为线索,在旋律与故事的交织中,层层铺展以“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前锋”为主要内涵的大别山精神,在古今场景切换中触摸红色历史记忆,让课本里的红色历史变得生动鲜活而充满温度。

歌谣共创,你唱我和的红色传承

“来!这位小战士,你学得最快,为大家唱一遍!”课堂上,台下的观众不只是“旁听者”,更是深度参与的“主角”。在学唱《黄安谣》时,大家跟着张文杏逐句学唱“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被点名的学生起身演唱,清亮歌声赢得满场掌声。

这正是课程的巧思之处:不仅选取经典红歌,更还原歌谣诞生的“共创场景”,让现场师生成为红色旋律的“续写者”。在1929年光山县苏维埃政府成立的场景中,课程设计了“抛红花填歌词”互动环节,师生手持红花接力填词。当“八月桂花遍地开!开他个万世太平来”的词句脱口而出,全场叫好。这一刻,精神内涵不再是抽象的文字,而是每个人心中口中吟唱出的精神力量。

情景再现,融入角色的精神感悟

《歌声中的大别山》最打动人的内核,在于身临其境的沉浸体验,以及深度投入的参与感。现场选取观众扮演红军战士、家属、普通百姓,演绎《送郎当红军》时,他们化身1930年的大别山乡亲,扮演出征的赵铁柱、送郎参军的张国英、送夫参军的李月娥,为红军戴红花、递干粮,观众席中百余盏灯笼随之点亮。刹那间,全场灯光摇曳,仿佛真的在为当年送别红军的乡亲“续上”照亮征程的光。此时,观众不再是历史旁观者,而是时空对话参与者,在亲身参与中深化红色记忆、收获精神感悟,让开学课成为“有感悟”的成长洗礼。

薪火传递,点亮成长的红色课堂

红色基因需代代守护,革命精神要薪火相传。9月1日,沐浴新学期第一缕阳光,《歌声中的大别山》成为老区学子深入了解大别山革命历史的红色课堂。看着他们眼中坚定炽热的光,听着歌声里青涩却铿锵的力量,红色种子已在他们心中悄然播下。这堂参与感满满的课,让大家在歌声中读懂了大别山,更让精神内涵在心中生根发芽。

新县高级中学高二(8)班徐欣怡说到:“在之前我参观过许多红色纪念馆,但那些景象并没有让过我感到非常的深刻。通过今天的开学第一课,让我深刻的领悟到了大别山精神,我要做一名小小的传承者,弘扬大别山精神,让大别山精神继续传承下去。”

红色历史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党性教育的“活教材”,是生生不息的精神传承。《歌声中的大别山》通过“穿越互动、歌谣共创、情景演绎”,让观众从“被动听”变“主动参与”,让红色精神在触摸、歌唱、演绎中变得可感可知。下一步,学院将持续推进该课程进机关、进校园、进军营、进企业、进社区、进基层,不断增强大别山精神的传播力,让大别山精神绽放新的时代光芒!

  • 波浪
  • 波浪
  • 波浪
  • 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