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名高校基层党务工作者,我有幸走进河南大别山干部学院,在大别山这片浸染着革命热血的红色土地上,度过了短暂却意义非凡的培训时光。我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英雄史诗,我们耳畔的每一段讲述都回荡着信仰之声,我的心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思想经历了涤荡灵魂的洗礼。这次培训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知识学习,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让我对大别山的红色底蕴有了骨血相连的亲近,对革命先辈的赤诚担当有了触手可及的感知,更对新时代基层党务工作者的职责使命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认识。
理论滋养:在历史脉络中领悟精神内核
培训伊始,林海平老师以《从大别山革命历史感悟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为题的授课,为我们打开了理解大别山精神的理论之窗。他以宏阔的历史视野,深入浅出地梳理了大别山精神在长期斗争中的形成轨迹——从土地革命时期的星火初燃,到抗日战争时期的中流砥柱,再到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支点,这片土地上的中国共产党人用鲜血与忠诚,铸就了“坚定的理想信念、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等丰富内涵。
是什么让大别山军民在敌众我寡、极端艰苦的环境中坚守革命阵地?是什么让无数共产党人面对屠刀依然挺直脊梁?答案正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仰力量。这种力量在革命年代是冲破黑暗的火炬,在今天依然是指引我们前行的灯塔,激励着我们在基层党务工作中坚定信念、坚守初心,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为教育事业和党的建设添砖加瓦。
身临其境:在历史现场中触摸信仰温度
当我们走进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将帅馆等红色现场教学点,历史便从文字变成了可触可感的温度。
在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苍松翠柏环绕着高耸的革命烈士纪念碑。我们敬献花篮、整理缎带、肃立默哀,当低头凝视碑座上“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鎏金大字时,耳畔仿佛响起了当年红军战士冲锋的号角。在烈士墓区,一排排墓碑整齐排列,有的刻着名字,有的甚至连姓名都未曾留下,但他们共同诠释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
讲解员轻声念起烈士杨超的诗句:“满天风雪满天愁,革命何须怕断头?留得子胥豪气在,三年归报楚王仇”,那穿越时空的壮志,让在场的每一个人眼眶湿润——正是这样一批批“甘将热血沃中华”的先烈,用生命铺就了民族解放的道路,让我们懂得今日的和平幸福从来不是凭空而来。
走进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一件件文物成为历史的见证者:锈迹斑斑的土枪诉说着游击战的艰难,补丁摞补丁的军装见证着物质的匮乏,泛黄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油印本彰显着军民鱼水深情。在将帅馆,刘伯承、徐向前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事迹令人肃然起敬,他们在大别山运筹帷幄、浴血奋战的故事,让我深刻理解了“团结奋斗、勇当前锋”的革命品格。这些无声的史料,比任何文字都更有力量,让我对“革命胜利来之不易”有了具象的认知,也让传承红色基因的信念在心中愈发坚定。
砥砺前行:在时代使命中践行红色誓言
短暂的培训转瞬即逝,但大别山精神带来的震撼与启迪,将成为我前行路上的永恒动力。回望这段红色旅程,我对基层党务工作的责任使命有了更清晰的定位:一是做理想信念的“守护者”。在高校党建工作中,要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补足精神之钙。二是做群众路线的“践行者”。大别山“二十八年红旗不倒”的密码之一,就是密切联系群众。我们要传承这种优良作风,深入师生群体,倾听他们的心声,解决他们的急难愁盼,让党建工作真正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三是做革命精神的“传播者”。结合高校特点,创新红色教育形式,比如将大别山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让红色基因以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这片土地的英雄史诗。
作者聂都,系“党建领航?红烛先锋”西北工业大学动力与能源学院教师党性提升培训班学员